Trade theory comparison
国际贸易理论模型比较
1. Krugman模型(1980)
核心假设:
- 垄断竞争市场结构,产品差异化与规模经济并存
- 消费者偏好采用CES效用函数,体现对多样化产品的需求
- 企业同质性假设(所有企业生产率相同)
核心机制:
- 通过规模经济解释产业内贸易:企业扩大生产降低平均成本,形成出口优势
- 运输成本影响贸易模式,提出“本地市场效应”(企业倾向于靠近大市场生产)
应用与局限:
- 贡献:首次将规模经济和不完全竞争引入贸易理论,解释产业内贸易
- 局限:忽略企业异质性,无法解释出口企业与非出口企业的绩效差异
2. EK模型(Eaton & Kortum, 2002)
核心假设:
- 国家间技术差异服从Frechet分布,地理因素(运输成本)纳入模型
- 劳动为唯一生产要素,中间品贸易与投入产出联系被引入
核心机制:
- 基于李嘉图比较优势,推导出引力方程解释双边贸易流量
- 技术差异和运输成本共同决定贸易模式,高生产率国家出口更多
应用与局限:
- 贡献:结合技术与地理因素,量化分析贸易成本对全球价值链的影响
- 局限:假设企业同质,未涉及企业动态选择行为
3. H-O模型(Heckscher-Ohlin模型)
核心假设:
- 2×2×2模型(两国、两要素、两产品),要素禀赋差异决定比较优势
- 完全竞争市场,生产技术相同,要素国内自由流动但国际不可流动
核心机制:
- 资本丰裕国出口资本密集型产品,劳动丰裕国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
- 要素价格均等化定理:贸易使各国要素报酬趋同
应用与局限:
- 贡献:解释产业间贸易模式,奠定传统贸易理论基石
- 局限:无法解释产业内贸易,实证中面临“里昂惕夫之谜”挑战
4. Melitz模型(2003)
核心假设:
- 企业异质性(生产率差异),垄断竞争市场与CES效用函数
- 出口需支付固定成本,形成生产率门槛(仅高生产率企业出口)
核心机制:
- 自选择效应:高生产率企业进入出口市场,低效企业退出
- 资源再配置:贸易自由化推动行业整体生产率提升
应用与局限:
- 贡献:首次引入企业异质性,解释微观企业出口决策差异
- 局限:未考虑中间品贸易和多国动态调整
5. Caliendo & Parro模型(2015)
核心假设:
- 多国多部门结构,投入产出联系与中间品贸易纳入模型
- 动态劳动力市场调整,允许跨行业和跨地区迁移
核心机制:
- 采用“Exact-Hat Algebra”方法,量化关税变化对贸易和福利的影响
- 分析贸易政策(如中美贸易战)的行业异质性与区域效应
应用与局限:
- 贡献:整合动态要素流动与全球价值链,政策模拟能力突出
- 局限:数据需求复杂(需行业级贸易流和投入产出表)
模型对比总结表
| 模型 | 理论流派 | 核心变量 | 贸易驱动因素 | 政策应用场景 | |——————–|——————-|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|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–|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–| | Krugman模型 | 新贸易理论 | 规模经济、产品差异化 | 本地市场效应、垄断竞争 | 产业内贸易分析 | | EK模型 | 新新贸易理论 | 技术差异、运输成本 | 技术比较优势、地理因素 | 全球价值链与关税效应量化 | | H-O模型 | 传统贸易理论 | 要素禀赋(资本/劳动) | 要素丰裕度差异 | 产业间贸易与要素价格均等化 | | Melitz模型 | 新新贸易理论 | 企业生产率异质性 | 自选择效应、资源再配置 | 企业出口决策与行业动态 | | Caliendo & Parro | 量化贸易模型 | 多部门投入产出、劳动力迁移 | 关税政策、中间品贸易 | 贸易战影响评估与区域政策模拟 |
演进关系与互补性
- 从宏观到微观:H-O和Krugman关注国家/产业层面,Melitz和Caliendo & Parro深化至企业/区域层面
- 静态到动态:EK和Caliendo & Parro引入动态调整(如劳动力迁移),增强政策分析实用性
- 理论到量化:Caliendo & Parro模型将理论假设与实证数据结合,支持反事实政策模拟
通过对比可见,不同模型在解释贸易现象时各有侧重,实际应用中常需结合多个框架(如用Melitz分析企业行为,Caliendo & Parro评估政策效应)。